俞敏洪、施展等9小时长谈实录:疫情之后的世界
周海宏:理性和感性教育缺一不可
1. 音乐综合了语言学学科的概念,美学的概念、心理学的概念,非常复杂的学科交织。
2. 音乐的旋律也有大“俗”调。所谓“俗”就是旋律落到你最自然的期待范围内了。反之,只要偏离你自然的期待,就不一样了。
3. 科学是理性思维活动的领域,艺术是感性思维的结晶。音乐是感性的艺术,全世界所有的宗教都用音乐引领人们超离现实。
4. 做“音乐治疗”需要非常专业的手段,不能滥用科学的基本概念。不能拿科学还没有发现的未知来质疑科学存在的意义。
5. 教育的理性和感性的平衡非常重要,科学与艺术如同车轮的两翼,缺一不可。
郝景芳:人类或将进入虚拟社会
1. 疫情之后传统的公司可能会被瓦解,变成全虚拟公司。人们在家就可以在多家不同的公司进行兼职。
2. 人体就是一种环境,是病毒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。对病毒和生物来说,其实更愿意待在原来的环境 ,它们也不适应我们身体的环境。
3. 不管孩子将来是否从事科学,科学精神一定要培养。
4. 其实想象力大小会和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有关系,脑子里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好的去延伸和想象,但很多成年人学完知识之后,都变成了知识绝缘体。
5. 人的大脑是非常容易被操控。当我们在训练一个机器的时候,机器也在影响我们的大脑。这种情况下,脑电波与机器相互训练,未来人与机器的边界会变得非常模糊。
肖风:疫情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迁徙的助推剂
新兴技术一直是大家关注讨论的焦点,区块链更是多次被推上风口浪尖,疫情之后,区块链技术将构建怎样的未来?
肖风从“石油降价”、“数字经济和石油经济区别”、“区块链”、“Libra”和“自己的科学观”几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。
1. 疫情期间“新基建”的提出,可以媲美 1933年大萧条罗斯福提出的“罗斯福新政”和克林顿提出的建设“信息高速公路”的政策。
2. 石油价格发生暴跌,预示着经济能源模式的终结,数据将取代石油成为新的能源驱动力。
3. 数据资源的四大特点:确权难度大,很难进行很好的确认和保护;所有权无法转移;越分享价值越大;边际成本趋近于零。
4. 央行发出的数字货币,不需要用区块链技术来做征信,它是中心化的发币;Facebook 发布的Libra是非中心化的。未来二者会有竞争,而且非常精彩。
5. 我理解的科学里面最重要的一点是理性。不带立场、不带偏见看问题,就是科学。如果不用科学的态度就无法理解区块链、比特币。
吴国盛:“疫情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”是一个伪命题
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的瘟疫,每次瘟疫都会带来伤痛,但同时也带来了进步。
吴国盛教授从科学史和人文的纵深视角,聊到了疫情对人们心理、生活的影响,更是发散到了世界格局变化的方方面面。
1. 疫情之后的世界会怎么样,是一个伪命题。为什么人们总觉得疫情后世界会有大的变化呢?因为人们对历史会有“远小近大”的感觉,夸大我们所处的历史情境。总觉得自己所处的是一个特殊的、不凡的、革命的时代。
2. 疫情逼迫中国人反思我们的发展战略,给了我们一个反思的契机。
3. 自从有了语言,人类有了虚拟交往的能力。“不在场的在场者”是人的一种能力。比如,你可以讲一个故事,显得你好像在现场。比如“见字如面”。
4. 现代中国人只看到了科学的实用部分,忽视了科学的求真的最高的人性的部分。
5. 科学的世界观当然是正确的世界观,但是不可爱,没有温度,是当代的新悲剧。
赖奕龙:“耳朵经济”已经崛起
每一种媒介都有它的特点,难以被取代。
“短视频”浪潮之下,“耳朵经济”又将怎样发展?赖奕龙从声音、科技、艺术的角度,带来了他独特的见解。
1. 人类的声音一开始是协同,比如躲避野兽。当有了国家和文化,声音成为重要的故事载体。
2. 耳朵经济说的是,耳朵也是很重要的器官,有很大的开发空间。
3. 从娱乐和广告的角度看,视频是最强的。但现在“眼睛经济”已经开发到极致了,极致之后必然有反弹。声音有伴随性,不太占用用户的空间。很多声音经济会重新起来。
4. 最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声音类型:情感的沟通是第一位的;互动是第二位的。
5. 老年人市场在中国未来是很重要的一环。增量非常大,活跃度非常高,若干年后可能是得老年人得天下。
但斌:投资需要逆向思考
疫情危机之下,经济变化和商业机会似乎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。复工复产之后,如何有效重建内心和家园?
但斌从“硬资产”、“科学投资”和“学习感悟”几个方面进行了交流。
1. 这一次疫情对于投资来说,是一次非常好的投资机会。
2. 在百年历史中能够穿越时间、应对各种危机的资产叫硬资产。目前有化妆品、软饮料、特殊化学品、白酒、教育等。
3. 投资要有逆向思考。危机来的时候,恐惧不是好的选择。
4. 我理解的科学更多是一种精神,一种世界观的表达。人类历史有所进步,都是来自于科技的进步和突破。
5. 没有科学家带来的突破和进步,人类可能无法离开地球。
施展:贸易战是这样出现的
人类在历史上遇到很多的瘟疫。每一次出现重大的疫情,都会推动人类秩序大的演化。
施展从“全球化”、“公共治理”、“贸易战”、“国际关系”等方面,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审视了疫情对中国及全球的影响。
1. 现在信息前所未有的丰富,但是世界前所未有的封闭,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世界,实际是茧房。
2. 疫情有可能促使人类提出全新的问题。
3. “我是谁”这个问题在贸易战中有体现,对西方来说,他们会感受到挑战。所以他们的选择是”脱钩“,进而是贸易战。
4. 全球化往前走,都是危机驱动的。
5. 利益是可交换的,不可交换的是价值观、信念。
俞敏洪:疫情之后的世界会更好
一场疫情让全国的学生都开始转移到线上,是否这就是未来数字世界的雏形?疫情对教育工作者又产生了哪些影响?
俞敏洪在“科学发展”、“教育理念”、“慈善”和“人性”几个话题上表达了自己想法。
1. 疫情之后的世界会更好,不一定是经济更好,是大家回归对自然的敬畏,做事情更有耐心。
2. 疫情让人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、国与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和谐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性。
3. “心灵寄托问题”是中国人走不出的怪圈。好的一方面是,中国人会把心灵寄托与世俗生活挂钩。
4. 科学的进步非常迅速,但是人性和人的思想、意义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与科技不一定有关系。
5. 人类的冲突不是短期能解决的,甚至个体的冲突也变成了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“喜欢科学爱探索,和高小山做朋友”
推荐阅读
1 | |
2 | |
3 | |
4 | |
5 |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高山大学,了解更多。